项目名称:(西宁)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建设项目一期工程
设计单位: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介绍:
西宁园博园位于西宁市湟中区多巴镇,总规划占地面积6540亩,所处位置平均海拔2200米,其南侧为甘河工业组团,北侧为多巴新城组团,东侧为西堡森林公园,外围可辐射西宁主城区,西侧可对接青海湖旅游景区。园博园一期工程位于总体规划的南部,以打造绿色基底、营造防护林带、净化水体为目标,总占地面积2020.3亩,其中水域面积421.3亩,布置10座滚水坝,形成多级水体,布置沉沙池2处,表流湿地1处,景观水体5处。本工程等别为II等大(2)型。
园博园一期工程水利工程设计是整个园区来水和水环境治理的龙头,针对工程区域降雨少蒸发大,来水含沙量高、劣V类水,园区地层湿陷性、强透水层,地形破碎等现状条件,如何引水、蓄水、沉沙和解决水质是工程设计的核心问题。建设内容有:在校场河和东侧截洪沟修建取水工程,将来水引入园博园人工湖内,通过沉沙、表流湿地各种生物、物理、化学作用后达到景观用水标准,并在人工湖内修建滚水坝,以打造垒石跌水汀步、自然护坡驳岸、跨水石桥、作业栈道等水体景观。
园博园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分别于2018年7月3日和2018年12月4日获批,于2019年4月10日开工建设,2020年7月开始蓄水试运行,2021年12月14日完工验收。
西宁园博园以建设“园博园”5A级景区为先导,以建设“幸福西宁”为目标,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园主题,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方案结合西北地区生态特点和场地现状条件,结合高原地区生态修复的园博园展区规划,构建全国东西地区园林文化交流平台,展园建筑体现地域文化特征,利用部分原工业遗址,建成一处有地域特点的特色展园。西宁园博园建设定位为:基于区域的产业结构和发展趋势,将园区打造成为一个能兼具高原生态修复功能与传统园博园展览价值的特色展园,彰显西宁建设绿色样板城市的追求。
工程区域多年平均降雨量566.9mm,多年平均蒸发量1304.5mm,年降雨量少而集中。场地北侧既有一条现状引湟水干流之水的国寺营渠穿越园区,设计流量为2.47m³/s;场地又被校场河南北贯穿,连接湟水河,最大月流量为0.76m³/s,多年平均悬移质含沙量为4.51kg/m3,水质长期检测为劣V类水。河道周边为甘河工业园,多高污染企业。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海拔高度2385—2465.7m,高差约80m。园址现状遍布多年采砂遗留的沙坑,地形破碎,工程区为典型的黄土地貌景观,上部为典型黄土,下部为砾石层、黄土状土,属中等-强透水层。
智能引水、清浊分流——本项目作为园博园的一期工程即是水生态净化功能区,采用下挖式取水明渠引水,不侵占河道行洪断面,又不造成河道淤积。通过控制闸智能调控,对河道水质、含沙量、来水量等进行实时监测,行洪流量过大或水质浑浊时,关闭闸门,停止引水,从而保证园区景观效果;水系采用 “清浊分流”的设计思路。清流水系——多路水源(校场河和东侧截洪沟)由场地南侧进入,先经过沉沙池进行沉淀净化,再入表流湿地二次净化,最终流入下游的多巴湖;浊流水系——沿校场河,后流入的北侧沉沙池,最终通过与清流平行的通道流出园区,在多巴湖下游与清流交汇。
物理沉沙、自然净化——水系主水源为校场河河水,水质劣V类水且高含沙量,采用“沉砂池+表流人工湿地”工艺,沉沙池设计为准静水沉降方式。沉沙设计工作流量Q=0.394 m3/s,最大工作流量为0.71m3/s,全段的泥沙出池沉降率平均为87%,大于等于允许粒径0.025mm的泥沙沉降率为99.8%,大于85%,达到设计泥沙沉降率;水流经过下游表面流人工湿地,表流湿地人工湖中种植各种挺水、沉水植物,水以比较缓慢的流速和较浅的水深流过土壤表面,经过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中各种生物、物理、化学作用,从而得到二次净化。
瀑布景观,跌水充氧——利用场地现状地形高差,布设滚水坝,既能打造垒石跌水汀步、自然护坡驳岸、跨水石桥、作业栈道等水体景观,体现自然情趣;又可利用水面高差,在水流跌落过程中不断搅动气液接触面更新,实现高效充氧,恢复水体生态功能,让水和空气充分接触,提高水体溶解氧浓度,在池底沉积物表层形成一个以兼性厌氧菌为主的生态环境,使沉积物表层具备好氧菌生长环境,氧化致黑致臭物质,达到增强水体自净,改善水质。
生态防渗、植物共生——特殊的地质条件,生态的设计理念,通过对刚性材料和土工膜等各种材料的综合比对,防渗采用适用于海绵城市建设、河湖生态保护修复的新型土工合成材料——纳基膨润土防水毯,属无机材料,对水质和土壤无污染;通过物理反应保证其防渗且终生不老化,自身有其微弱的渗透呼吸功能,保证了人工湖的原生态;可以以水止水,具有很高的抗静水压力;膨润土遇水膨胀,实现防水层缺陷或破损的自动“愈合”;特有的透气性有利于水气交换,使水体周围的植物健康生长且植物根系可穿透防水毯,对防水效果无影响。
通过工程蓄水运行将近3年时间的观测,结合监测设备的数据统计分析,对工程运行情况分析如下:
引水效果——引水量是整个园博园来水的龙头,是保证水体景观核心。在校场河进水口布置流量计,引水量在0.412~0.726m3/s,基本达到设计引水量。
沉沙效果——根据入池泥沙级配曲线,设计沉沙池为准静水沉降方式,假设泥沙在沉沙池中按静水沉速下沉,则泥沙由水面降至池底需要一定的时间,泥沙在沉降到池底时还沿水流方向前进了一定的距离,在设定合理沉沙池长度和深度,达到设计沉沙率。在运行过程中,在校场河进水口和沉沙池下游布置泥沙检测设备,检测泥沙含量数据对比,出水泥沙沉降率远超设计沉沙率。
蓄水效果——在施工过程中防渗工程的施工是整个人工湖能否蓄水的核心,特别是局部破损和其他建筑物的搭接处更是防渗系统的薄弱环节。在运行过程中,对各级水体水位进行实时监测,并在水体周边设置蒸发皿和水雨情监测设施,对水系蒸发量和雨情进行监测,结合实际引水流量和设计计算水系渗漏量,水库水库一直维持在较为稳定的范围内,运行良好。
水质净化效果——采用生态防渗材料纳基膨润土防水毯对大面积水体进行防渗,自身有其微弱的渗透呼吸功能,保证了人工湖的原生态,也可使植物健康生长且植物根系可穿透防水毯,对防水效果无影响。在运行过程中,在校场河进水口和表流湿地滚水坝下游布置水质检测设备,对COD、BOD5、氨氮、总磷等主要指标进行检测对比,COD和氨氮的去除率在35%以上,BOD5和总磷的去除率在65%以上,出水水质基本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景观用水标准。
远处山顶白雪皑皑,近处园区生机勃勃。
园博园在过去高污染企业土地上建设生态园林景观,使这片土地能够充分修复利用,利用工业用地变“废”为“景”,建立起城市和工业区之间的永久性绿色隔离屏障,实现从工业园到大观园的华丽转变。
园博园作为全国第一座西北高原地区的园博园,将进一步补全园博园文化内涵体系,构建全国东西地区园林文化交流平台,建立“一带一路”战略文化节点,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在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实践,对区域特色文化宣传、市民幸福生活与经济产业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传播重要思想,展示美好生活”是园博园建设的初衷,园博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极大地改善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同时,通过串联周边塔尔寺、青海湖等景点,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也将为西宁市旅游产业发展带来新亮点和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