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北站南广场地方配套枢纽适应性改造工程_重庆市勘察设计协会

重庆北站南广场地方配套枢纽适应性改造工程
发布时间:2025-01-07 14:55
微信图片_20250107145752(1)

项目名称:重庆北站南广场地方配套枢纽适应性改造工程

设计单位:中设工程咨询(重庆)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介绍:重庆北站分为南、北广场,位于重庆市渝北区龙头寺,是全国铁路枢纽之一、全国铁路客运特等站,建成时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火车站。

本项目新建宝华大道-车库连接道、天宫大道-车库连接道连接城市广场车库,对周边交通组织和环境景观进行全面提档升级。

南广场地上地下分别与轨道站厅、北站南站房等相互交界。施工内容包含市政、交通、建筑等多方面改造,地处于城市建成区中心,设计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施工影响因素多。

功能修改:

◆集散大厅:面积由4250m2增加至8801m2,增设楼扶梯;

◆设备及管理用房:增设约4518㎡。

◆疏散口:新增疏散楼梯3处,1个下沉广场。

结构加固及改造

◆根据交通重新布局改造、加固、新增结构主体;

◆根据新增竖向交通体系进行加固改造结构主体;

◆根据新的人行、商业功能要求加固改造结构主体。

项目实施过程中,轨道交通不能中断使用,且南广场恢复使用有明确的时间要求。如何在现有方案下减少改造难度、缩短施工工期,成为本项目的重中之重。

本次项目通过合理优化工程子项,选择合理的设计施工措施,确保了项目工期合格、功能达标、成本可控。从项目完成后反馈来看,本项目过程及成果均达到了时间成本、建设成本、功能需求的最优效果,获得了一致好评。

1、技术先进,安全经济

本项目设计中应用BIM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应用MIDAS-GTS进行轨道安全性论证分析;采用PKPM-SATWE软件进行加固改造结构设计,确保设计成果的安全性、功能性和经济性。技术水平达到同期国内先进水平,对推动我市工程建设行业技术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2、贯通南北,不再“囧途”

南北广场内部连通,北广场旅客从平层进入候车室,南广场通过大厅进入高架候车室。站场负一层为旅客出站和连接南北广场的城市通廊。乘客可直接通过城市通廊进行南北转换。

3、线路简洁,高效出行

项目区域铁路、轨道、公交、长途、出租车、私家车等各类交通汇于一地,南广场总体采用上进下出的人流组织方式,精心布置人行交通流线,保证人流方向单一不交叉。铁路和轨道在南广场负一层设置换乘厅,实现0距离换乘。铁路出站口距离出租车上客区80m,距离停车场220m,距离旅游集散中心260m,距离公交车站场290m,距离长途汽车站场400m。确保各种方式出行的旅客高效进出重庆北站。

4、导视系统,简明易懂

每种交通工具之间转换只设一条距离最短的线路,导视系统均每条路线引导指示。整体导视系统简明易懂,信息设计简明易懂,使用旅客易于理解的信息,简单直观。

5、巧妙组织,确保工期

本项目为市政府重点项目,受疫情影响实际施工时间仅有8个月,项目所在区域为成熟地块,周边管线及交通复杂。利用空旷位置巧妙的一次迁改管线设计保证了本项目工期。交通设计与主体施工时序紧密结合,保证施工区域全封闭施工。施工过程中对周边路网全时段数字化监控,确保施工不影响周边道路整体通畅。

6、既有轨道,保障运营

项目区域有3条运营轨道线,保证施工过程不对轨道既有结构产生影响。

以出租车出口位置为例,新增柱子位于施工通道顶板以上,竖向距离8.4m。新建结构梁置于轨道设备房托板转换的风井墙体之上,需对轨道墙体安全进行复核计算。原广场结构梁搁置在结构柱上为集中荷载,在结构改造后,新建梁置于轨道墙体上,荷载分布由集中荷载变为线性分布荷载,但总荷载力不能增加,本段采取了钢结构减少自重,保障了原托板转换结构的安全。

7、分区加固,降低难度

结构改造加固采用粘钢加固、碳纤维加固等成熟工艺。结合各个部位的受力特点,充分考虑施工作业难度,分区制定加固方案,干湿作业并行作业,节约了30%以上建设时间。

8、专业协同,保质保量

项目设计正值疫情最严重时期,项目组均居家办公。通过公司爱数平台、自主研发万事通系统、企业微信三大系统法宝完成设计,多专业协同避免专业间错漏碰缺,保证了工程有序作业,使项目得以顺利交付使用。

经济效益:

本工程投用后,行人每年节约时间价值约6066.30万元,车辆每年节约绕行时间价值约1277.21万元,为重庆每年增加旅游价值约10912.92万元。

社会效益:

南广场地下换乘厅9000平米,实现了铁路、轨道、城市公共交通换乘一体。使全新的北站南广场摆脱曾经的小而乱,变为高大上的现代化特等火车站。

南广场的升级改造,强化了“北广场+高架站房和地下通廊+南广场”天上、地下双连通的枢纽功能,实现南北广场内部互通,旅客出行方便快捷。对周边交通组织和环境景观全面提档升级,提升了重庆北站整体形象。为重庆持续推进城市提升,建设国家综合性城市增添助力。

工程项目位于轨道3#、10#及环线的交汇部位,轨道主线、乘客站台、设备管井、设备控制室以及便道隧洞分布在地下近30m深、4万多平方米幅面的立体空间内。南广场原有结构已使用15年,有一定的病害和缺陷,且地下管线相互干扰大,周边建设条件极其复杂。设计中应用计算机实体建模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确保新建结构与原有结构完美融合;应用MIDAS-GTS进行轨道安全性论证分析;确保既有轨道的正常运营;采用PKPM-SATWE软件进行加固改造结构设计,确保加固措施保证原结构满足南广场被赋予的新功能。通过个字先进软件系统确保设计成果的安全性、功能性和经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