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中建重庆四面山文旅小镇启动区项目建筑工程
设计单位:中煤科工重庆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介绍:本工程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地块总用地面积约156861.3㎡;南北最长约323M,东西最长约560M;用地形状较为规则,场地内高差相对较大,最大高差68M左右。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13745.15㎡,由75栋多层住宅、4栋多层商业、3栋单层商业、地下车库、设备用房及配套用房组成。
总体规划上尽量保持山体原有的地形,建筑群体依山就势,层层退让,形成层叠的水平线条关系孟建柱落入自然环境,形成一座座“枕山小院”。
项目复杂程度困难,项目原始为山林地高差很大,合理解决68米高差并保证场地安全为项目难点之一。其次公共建筑主体由两个巨大的重型木结构坡屋顶组,作为重庆少有的木结构建筑,项目的复杂程度大大提升。
一、建筑技术特点:1.建筑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充分利用地形解决68米高差。地块规划上尽量保持山体原有地形,建筑群体依山就势,层层退让,形成层叠的水平线条关系。建筑落入自然环境,形成一座座“枕山小院”。2.新川渝风格,构筑新山居生活美学。雲山小镇的建筑是以川渝文化精髓为设计灵魂、地域特色浓郁的民居建筑风格为代表,用现代手法将建筑典型特征元素进行重组,融入现代美学理念,将“穿斗格子墙”元素演化为格栅丰富山墙面,“青瓦出檐长”元素演化为出檐较深的坡屋顶,使建筑既呈现新川渝文化美学,同时又满足现代人对生活的需求和空间的体验。3.匠人精神,公建区采用木结构设计,榫卯工艺的设计用材,大尺度屋顶元素线条勾勒,十分具有诗意。设计上公建区主体是一前一后两个尺度巨大的两坡屋顶,采用现代重型木结构。木结构框架之下,通过墙体灵活组合引导进入建筑群。屋顶覆盖下产生大量灰空间,从而形成了适应重庆地区通风、避雨、遮阳等气候特点的室外场所。屋檐或直接落地,或檐口与建筑前场无边水池贴合,呈现巨大尺度但却轻盈漂浮的对比效果。屋顶的檐下以及在屋顶上的开口形成多处景框,借景周围的青山绿水。
二、结构技术特点:1、公建区具有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三种结构形式,结构体系复杂;屋面采用胶合木结构双坡屋顶,檩条和椽条采用云杉木,屋面板采用定向刨花板,木柱、木梁采用花旗松木;木结构坡屋面最大跨度16米,高15米,建筑外观大气磅礴。爱之礼堂为人字形全木结构。木结构具有工厂加工、现场拼装特点,污染小,节能环保,且呈现木结构自身的材质纹理,减少了室内装饰的环节。2、本项目场地属中山堆积地貌,整体呈北西高,南侧次之,北东最低,地形起伏较大,相对高差约66.4m,局部较陡;结合山地地形、岩土边坡条件等因素,充分利用地形、地貌,依山就势,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吊脚、掉层等多种山地建筑形式。3、场地地形起伏较大,地表覆盖层主要是夹碎石粉质黏土,为崩塌堆积体经风化作用形成,局部抛填土厚度12m,钻探深度未见基岩。场地按设计标高平场后,未完成自重固结的表层填土厚度差异较大,且部分楼栋建筑位于边坡上,根据各栋建筑所处地形、填土厚度及地层岩土情况,分区域进行技术和经济分析、对比,采用天然地基、压实地基、换填地基、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或桩基,基础形式采用独立基础、筏形基础或人工挖孔桩基础;地质情况复杂、地基基础形式种类多。
三、岩土及设备技术特点:项目存在永久环境边坡和临时基坑边坡,环境边坡长度约1620米,高度3-25.4m,均为土质边坡,边坡土体物理力学性能差,高度大,处理难度和风险大。基坑边坡主要位于拟建山魂艺术馆南侧,基坑边坡总长约180米,高度2-7.0m,均为土质边坡。
本项目环境边坡整治工作充分体现重庆山地建筑风格,采用放坡+架空+护脚墙支档和分阶退台+放坡处理方案,密切配合建筑、结构专业,大大减少支档工程造价和项目整体风险,为建设单位带来巨大经济利益。当坡顶或边坡中上部存在建筑时,岩土设计做了大量分析、计算工作,为项目安全建设、平稳运行作出贡献。
项目设计时充分分析场地地质条件,并收集了项目周边场地地质资料,通过极限平衡稳定性分析和工程类比,提出了安全、经济、合理的边坡整治方案。由于边坡均采用放坡处理,为后期绿化、美化小区环境并提升品质创造便利条件。
给排水专业:1.室内消防系统:按消防规范要求,本项目必须设置消防水箱,本案屋顶为木质结构的大空间坡屋面,唯一的平屋面也是业主要求作为景观平台使用,为不影响建筑外型、尽可能满足屋面景观平台的使用功能,将消防水箱设置于建筑附近的山坡上,标高满足本案室内消防要求。消防水箱的出水管总长约150米,穿越山区道路和涵洞进入本案的室内消防系统。2.水景系统:本项目采用的静态水景设计,将水景与周围的建筑、景观构筑、草坪相结合,采取借景与对景的方式,去体现水景的艺术值。室内水景池的水循环系统,水景池上设置有进水口,排水口和循环口,水景池中设置有补水水位传感器和停水水位传感器,进水水泵和进水电磁阀均同时与补水水位传感器和停水水位传感器电连接.在实现对水景池中水进行二次使用的同时,实现了水景池中水源的流动,使其不易成为死水而发臭。
项目在公共建筑区屋顶上设置外窗和天窗的大小和高度,透光性好的玻璃天窗,玻璃及薄膜得透光率等,通过自然光加以平衡,以及用具有漫射光性质的薄膜作为顶棚材料等方法进行自然采光从而解决建筑内部平时不足的缺陷。充分利用可开启外窗和天窗来进行自然通风换气,最大限度降低通风和空调能耗。
项目位于四面山风景区,场地教为潮湿。启动区建筑,设计中合理利用了地形高差之后,部分楼栋首层地面均可采用架空,如洋房部分C10,C12,C13,C15,C16,C17,C18中以及部分低密度住宅实际都利用地形合理的设置了架空层,而架空层的处理方式,有效的阻隔了地面的渗透水,以及水蒸气的进入,采用架空楼板结合柔性防水的做法是最直接有效的处理方式。本工程考虑了普通外墙的防潮做法,防潮成因,设计建议结合建筑物四周的排水处理可将对建筑物周围的原有土壤进行换填,采用2:8或3:7灰土夯填,分层夯实,每层20cm。换填宽度距离建筑物四周500mm。且在建筑的四周设置800宽暗散水,且在散水的面层和混凝土层中间设置1.5MM厚防水涂料,这样减少了建筑物墙体与土壤的接触面,能接触的部位:地梁和地梁上的墙体。地梁施工时,掺入防水剂,以起到一定的防水作用。地梁应做上翻处理,高于室外地坪不小于500mm且高于室内地坪300mm。在地梁上3匹砖的高度采用MU15的装砌体+M10的砂浆砌筑。地梁和砌体之间的防潮层可以结合地面的防水层采用连续铺设,一直铺设到室外散水端部进行收口。
公建区采用混合结构体系:公建区地下1~2层及地上1~3层结构体系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4层结构体系为钢结构,屋面为胶合木结构双坡屋顶,三种结构体系混合复杂;结构标准柱跨9m,屋脊标高23.9m;木结构最大梁跨度16米、木柱高度15米,结构构件采用胶合木作为主要承重材料,木结构构件在工厂加工后,运到现场进行拼装,构件间通过钢连接件及螺栓连接固定,施工吊装复杂。公建区的礼堂为人字形单层胶合木建筑物。2、本项目场地地形起伏较大,相对高差约66.4m,局部较陡,位于边坡上建筑采用吊脚、掉层等山地建筑形式,考虑抗震不利地段对设计地震动参数产生的放大作用,地震影响系数乘以增大系数,并对吊脚、掉层部位结构构件采取加强措施。3、场地地形起伏较大,地表覆盖层主要是夹碎石粉质黏土,为崩塌堆积体经风化作用形成,局部抛填土厚度12m,钻探深度未见基岩。根据各栋建筑所处地形、填土厚度及地层岩土情况,分区域进行技术和经济分析,比选经济合理的地基基础方案。场地按设计标高平场后,采用夹碎石粉质黏土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填土厚度较小区域采用换填或压实处理地基,填土厚度12m区域地基采用高压旋喷桩处理地基,基础形式采用独立基础或平板式筏形基础;部分建筑位于环境边坡顶部,采用人工挖孔桩基础或独立基础,基础埋入边坡滑动面以下的稳定岩土层内。
本项目必须设置消防水箱,本案屋顶为木质结构的大空间坡屋面,消防水箱的出水管总长约150米,穿越山区道路和涵洞进入本案的室内消防系统。项目采用的静态水景设计,室内水景池的水循环系统,水景池上设置有进水口,排水口和循环口,水景池中设置有补水水位传感器和停水水位传感器,进水水泵和进水电磁阀均同时与补水水位传感器和停水水位传感器电连接,在实现对水景池中水进行二次使用的同时,实现了水景池中水源的流动,使其不易成为死水而发臭。
工程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地块总用地面积约156861.3㎡;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13745.15㎡,由75栋多层住宅、4栋多层商业、3栋单层商业、地下车库、设备用房及配套用房组成。地块规划上尽量保持山体原有地形,建筑群体依山就势,层层退让,形成层叠的水平线条关系,建筑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充分利用地形解决68米高差。项目利用地形将场地有效的分为四大组团,环境边坡整治工作充分利用重庆山地建筑风格,采用放坡+架空+护脚墙支档和分阶退台+放坡处理方案,密切配合建筑、结构专业,大大减少支档工程造价和项目整体风险,为建设单位带来巨大经济利益。项目的投资回报率高、正现金流充裕,能够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项目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次项目位于国家5A级景区—四面山景区,海拔800-1200米,年均温度13.7℃。夏季气温22-25℃。96%的森林覆盖率,让这里每立方厘米空气中负氧离子最高含量达2.9万个,俨然一个天然氧吧。优美的自然风光,气候宜人,建筑南北朝向,自然通风采光。项目保留自然山林和水体,既节能环保又做到绿色生态社区和艺术之家概念。项目能够有效地处理废物、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负面影响。项目项目采用了先进的建筑设计理念(保持山体原有地形,建筑群体依山就势)和技术(采用木结构),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和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从而达到建筑设计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