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树屏_重庆市勘察设计协会

蒋树屏

八十年代曾公派留学日本从事隧道工程研究。归国后努力筹建公路隧道实验室,主持编写技术规范,为日后开展科学实验、规范施工行为和提高工程质量打下基础。

长期从事隧道与地下工程的科研开发和勘测设计,曾多年担任重庆交科设计院总工、学术委员会主任,以及国家山区公路工程研究中心-公路隧道国家工程实验室的技术委员会主任,还担任重庆交通大学·山区桥梁及隧道国家重点实验室隧道方向首席专家/博导。四十多年来,主持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等项目并取得60多项科研成果,在港珠澳海底隧道、秦岭终南山隧道、重庆方斗山隧道、白云隧道、西藏墨脱嘎隆拉隧道等1000多座重大隧道工程中攻克了许多设计-施工技术难题;在围岩稳定分析、三维模型实验、隧道施工力学、特长隧道防灾、环保结构工法、地下道路互通等方面取得许多开创性成果。作为技术负责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与一等奖18项、二等奖17项;省部级优秀设计一等奖9项、国家银奖1项及詹天佑奖1项;专利等知识产权20项;主编公路隧道设计、施工、通风、照明、养护、抗震等行业规范6部+参编3部;著作《地下道路立交建造与运营技术》·科学出版社等8部,发表“滤波有限元法耦合算法及其工程应用”等论文189篇。获1996中国科协先进工作者、2000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2002重庆市首届学术技术带头人、2005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7重庆市首届工程勘察设计大师、2008中央企业优秀归国留学人员、2010全国交通运输行业科技杰出成就奖、2011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2016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2018重庆市科技突出贡献奖、2023首届重庆市最美工程师等。

撰写的“未来城市地下交通及物流系统”成功入选2018年中国科协主编的 60个《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并在科技部863项目牵引下主持完成了厦门万石山地下互通立交和长沙营盘路湘江水下立交等地下交通的研究和设计,践行了啃“硬骨头”、克“卡脖子”问题。

为人正派,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他在汶川、昭通抗震救灾中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提供救灾技术支持。面对工程灾情,他多次奔赴云南、重庆、广东、广西、福建等地,积极投入隧道坍塌、火灾等工程抢险排险,担任专家组长,冒着次生危险,在现场破解了施救技术难题,为解救共计68名被困工人做出贡献。曾受到重庆市、交通运输部表彰,被授予“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抗震救灾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项目作品展示

1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科研与设计,2007年建成

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科研与设计

2-1港珠澳海底沉管隧道防灾减灾科研与试验平台设计,2019年建成 (1)

港珠澳海底沉管隧道防灾减灾科研与试验平台设计

3山区公路大跨环保型棚洞结构设计与科研,2007年建成

山区公路大跨环保型棚洞结构设计与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