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中铁二院重庆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铁二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介绍:
一、项目概况
本项目为全国首个高铁商圈TOD城市综合体,采用“站城一体化”设计理念,项目包括综合交通枢纽和物业开发两部分,总建筑面积747926.08㎡,综合交通枢纽面积266157.65㎡,盖上物业开发面积481768.43㎡。
交通枢纽部分包括:成渝客专沙坪坝站站房、进出站通道、高铁站台、铁路配套用房、高铁换乘厅、出租车站、公交车站、停车库、设备用房、轨道9号线沙坪坝站。其中地下车库共7层,为全国首例,共九条匝道从各个方向进出枢纽。
盖上物业开发以沙坪坝综合交通枢纽为中心打造TOD商业体,含6栋高层塔楼(1,2,3号塔楼为超高层)和A,B区商业裙房,其中商业21万方,办公27万方。
项目建成后这里呈现一幕"高铁穿楼"奇特景观。作为全国唯一集高铁、地铁、公交、出租车站等为一体的"大枢纽、大商圈、大天街"交通枢纽商业综合体,本项目成了众多网友打卡目的地。
二、项目技术特色和设计创新
1、率先引入“站城融合”设计理念,具有先导探索和典型的示范意义
作为全国首例高铁车站上盖打造站城一体大型城市综合体,率先引入“站城一体化”的设计理念,将高铁站设于城市核心区,深度融入城市空间,以火车站改造为契机、地域土地重整,优化核心区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充分利用面临三峡广场的区位优势和现有交通条件,通过火车站站场整体加盖做城市广场和物业开发,实现与三峡广场无缝衔接,助推沙坪坝传统商圈提档升级,同时带动火车站以南地区的发展,将原来被铁路线分隔开的城市南北区域重新连为一体。
2、首次采用分层确权,极致利用土地空间资源
提出基于土地资源的立体空间属性开展综合交通枢纽地下空间集约开发并分层确权,在国内尚属首次,同时建立了地下空间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体系。改变传统土地平面出让模式,出让空间权属,盖下建设综合交通枢纽,盖上进行商业开发,实现了城市核心区土地空间资源最大程度利用。
3、交通先导 促进TOD发展模式
借鉴世界发达城市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TOD发展模式,以枢纽项目为核心引领城市发展。引入城市运营经验丰富的知名房产开发企业,打造“全国首个商圈高铁TOD综合体”。
通过以铁路车站为中心的高密度开发,实现便利性的提升与运输方式的转换,依托地下7层的立体交通,使盖下枢纽空间与盖上商业空间紧密联系,助推沙坪坝商圈形象转型升级,打造城市商业新地标。
4、通过内外部交通系统动态仿真研究优化区域交通组织,缓解拥堵
利用项目自身优秀的公共交通条件,打造集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交、出租车、社会车辆为一体的现代综合换乘枢纽,实现各交通工具之间“零距离”高效换乘,方便市民绿色低碳出行,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通过复杂城市环境下综合交通枢纽内外部交通系统动态仿真研究解决了枢纽各类客流基本行为规律、客流车流设施布局、多种交通方式的换乘衔接方案等难题。
有别于将高铁车站设于远离城市的郊区,导致需要大量配套交通投资,本项目探索出了将高铁车站设于城市核心区的成功案例,带动了城市发展,让居民交通出行高效便利。
5、“超深空间布局”实现立体交通
地下空间达到八层,深44米,国内非常罕见,承担全部交通换乘功能。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进行换乘体系组织,实现枢纽内高铁、地铁、公交、出租、社会车辆等各种交通方式“零距离”换乘的目标。
6、围绕交通枢纽布置“超级垂直城市”
围绕沙坪坝综合交通枢纽,以400-800米为半径,将商业、公寓、联合办公等各业态纳入其中,使工作、 商业、文化、教育等聚合一体,为周边362万常住人口提供服务。建成之后将联动周边,形成大规模的商务商业聚集区域,同时打通三峡广场及周边区域,形成大规模商业聚集联动,实现沙坪坝商圈3倍扩容升级。
7、形象塑造——与车站一体,与城市一体
本项目设计追求表现出重庆的地域特色和悠久的历史传统。以“长江三峡”为设计灵感,将其蜿蜒、奇险的地形通过建筑语言表达。强化城市的特征,提升城市新形象,表达建筑身份,创造独特的地标性。
低层商业与新车站一体设计,使这个具有连续性的天际线成为区域标志。T1,T2塔楼顶部宛如山岩般的造型,提高了项目区域识别度。
8、创新客流引导模式:中央交通核
创新引入“交通核”概念,将各类交通流线之间转换进行高效疏导。通过交通核,打通交通、过境与商业中心之间的人流联系,形成中心效应。通过大吨位高速电梯集群和扶梯的搭配组合,解决出行高峰和人流潮汐对撞,大大提升项目交通速率和品质。
9、创新消防设计
设计中遇到大量功能空间规模超规范或空间功能无消防设计规范依据(如地下高铁换乘厅大厅面积达4770.69平方空间超大,高铁站台、公交出租等候区、车库连接道等无规范依据),通过特殊消防设计对各功能空间进行分析研究和科学模拟计算,明确各功能空间防火防烟分区划分、安全疏散设置、消防设施设置等原则,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对应加强措施。
本工程消防设计具有前瞻性和开拓性,对类似项目消防设计具有指导意义、对相关消防设计规范的编制起借鉴作用。
10、解决了国内罕见超大深基坑紧临百米高层建筑的安全难题
本项目基坑长约540米,宽约125米,最大深度达47m,距既有建筑最近约10.2米,基坑规模在国内罕见。通过复杂城市环境下超大深基坑、多层次地下空间结构修建技术的研究,确保基坑工程的实施,为类似工程提供宝贵经验。
11、解决了多层次地下空间结构计算方法、力学模型等技术难题
本项目由多业态组成,结构设计需根据各行业要求采取不同的技术标准和措施。项目通过采用分区控制、确定各过渡区域的设计标准,实现结构安全,使用舒适,经济实用的设计目标。通过对复杂城市环境下多层次地下空间结构修建关键技术研究解决了枢纽地下多种结构形式,如建筑结构、桥梁结构和隧道结构等多层次地下结构体系特征分析与空间结构计算方法、力学模型、围岩荷载及施工工法等设计难题。
12、通过超限论证研究解决结构超限问题
T1、T2、T3塔楼均为框架-核心筒结构,T1、T2塔楼结构高度200.8m,T3结构高度164.5m,均超过A级高度限制150m(6度区),属于超限高层。结构进行超限设计并通过专项审查。设计期间对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竖向构件、跃层柱、薄弱层竖向构件进行抗震性能化分析,针对性加强。整体上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性能目标要求。关键构件做到中震不坏,大震可修的性能目标要求。
13、创新绿色生态建筑
盖上开发总面积48万方,塔楼最高182.2米,属于超高超大项目,节能绿建进行专项论证,并通过专家审查。采用多种节能新措施:
1)、外立面设计中通过设置装饰线条遮阳,达到外立面造型与节能和谐统一。
2)、岩棉板薄抹灰外保温系统采用粘接与机械锚固结合、每层设置托板、钢丝网+玻纤网格布双层加强抗裂等措施保证了保温系统耐久性和安全性。
3)、T3号楼设计过程中发现采用常用多腔断热铝合金型材+中透光LOW-E中空玻璃无法在构造上同时保证节能效果和结构荷载安全。通过研究对比,提出采用隔热垫块铝合金型材+中透光氩气LOW-E中空玻璃的新材料,通过专家会审查论证方案可行。
14、率先在建设全过程使用BIM技术
本项目在重庆市率先在设计、施工、精装全过程阶段使用BIM技术,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项目参与方在同一平台共享同一建筑信息模型。通过三维信息建模,确保各种信息有效汇总,实现信息共享和各类数据的无缝对接。
15、打造多产权可独立使用,协同管理的复杂设备系统,设备系统复杂程度国内罕见
(1)采用BIM技术,解决综合管线排布问题,最大程度利用空间
(2)本项目将多种功能,多种产权布置于同一综合体内,设置不同给排水、消防以及通风排烟和供电系统,各系统亦可协同管理和控制。如项目根据不同业态设置4个消防系统。
(2)支持国家发改委打造智慧枢纽发展战略,推动重庆枢纽示范城市建设。实现以综合客运枢纽牵引作用,打造宜居、宜业、宜行、宜娱的生产生活、创新创业新空间”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目标。
本项系统已获得2020年度重庆市勘察设计协会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建筑智能化专项类)一等奖。
(4)全面实现站城一体化综合项目中的个业态之间消防互联互通,设沙坪坝枢纽控制中心,能与铁路消防、轨道交通消防、枢纽消防、龙湖塔楼消防、龙湖商业消防、T3消防等实现联动控制,真正意义上实现站城一体化互联体系。为站城一体化运营提供高效消防联动保障。
16、解决了超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的振动和噪声问题
在设计中研究解决了混合交通系统综合减振、降噪技术,采用轨道吸音板、减震垫等工程措施,提升周边物业开发环境和商圈的品质。
三、项目课题科研创新
为提高设计水平,“李正川劳模工作室”带领本项目团队立项重庆市重点应用开发科研《复杂城市环境下综合交通枢纽成套技术研究》,通过深入研究解决一系列技术难题,科研成果被重庆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评为国际先进水平。主要包括:
(1)子课题1《沙坪坝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布局规划研究》
(2)子课题2《山地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地下空间集约利用关键技术体系研究》
(3)子课题3《复杂城市环境下综合交通枢纽超大深基坑开挖支挡及临近既有高层建筑变形控制研究》。
(4)子课题4《复杂城市环境下综合交通枢纽内外部交通系统动态仿真研究》。
(5)子课题5《复杂城市环境下多层次地下空间结构修建关键技术研究》。
(6)子课题6《大型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振动与噪声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7)子课题7《复杂城市环境下综合交通枢纽节能措施研究》。
(8)子课题8《复杂城市环境地下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火灾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通过上述系列研究,解决了本工程设计和建设中遇到的大量技术难题,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综合效益
重庆沙坪坝站铁路综合交通枢纽的建成,将沙坪坝全区经济辐射能力大幅延伸,影响至整个成渝双城经济圈以及西部城市群,有力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项目建成后沙坪坝商圈人流导入量每日增加约60万人,新增约4万个就业岗位,沙坪坝商圈年零售总额增加约50亿。
本项目通过物业开发建设,打造标志性建筑,形成新的地标和发展核,对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带动火车站以南地区的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本项目是城市基础设施,是完善城市路网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的重要市政工程,解决了城市交通拥堵,改善居民出行条件。以交通快速集散功能为核心,整合沙坪坝站枢纽、地区综合开发和过境交通交通服务要求,建立服务功能明确、层次合理、快速通达的道路交通体系。
重庆市重点应用开发计划科研项目《复杂城市环境下综合交通枢纽成套技术研究》出版学术专著7部,获得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学术论文56篇。科研成果被重庆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评为国际先进水平。目前沙坪坝站高铁TOD已成为中国TOD规划建设运营样板,国家发革委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中点名推广重庆沙坪坝综合交通枢纽土地综合开发模式。新华社、中央电视台、重庆卫视等中央和地方媒体都集中报道和点赞了这个高铁穿楼的网红车站,每年还接待大量综合交通枢纽项目过来参观考察。
中铁二院在设计过程中积累了雄厚的TOD项目设计经验,将为未来中国TOD城市综合体的建设做出更大贡献。